2007-2008年,适逢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此次极地年的宗旨是开展国际合作、多学科科学考察活动,建立新观测系统,大规模获取数据,增强对极区在地球系统中作用的认识,宣传和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吸引和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工作者。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考察计划”(PANDA计划),又称“熊猫”计划,被选为核心科学计划。10月底,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将正式启动。我校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崔祥斌将作为成员之一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崔祥斌,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博士在读,导师田钢教授,目前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进行田教授和极地中心海洋室主任孙波教授合作的“冰穹A区域及其内陆断面冰雷达探测与冰盖演化”项目研究,这也是PANDA计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次崔祥斌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的断面以及冰穹A区域的冰雷达探测,勘察冰层、冰岩界面的环境,分析冰下结构和冰盖的动力过程,同时,记录宝贵的科考日志。
此前,崔祥斌博士已经通过了体检和西藏高原适应和选拔训练这两道南极科考的门槛。目前他正在拆卸用于南极内陆冰盖探测的仪器��冰雷达,以便能熟练地了解和操作仪器,同时搜集整理各种要携带的资料笔记等。届时,考察队将乘坐雪龙船,从上海码头出发,越过赤道,途径澳大利亚,雪龙船装载补给和其他用品,之后继续南行,穿过风浪较大的西风带,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雪龙船带去的科研设备以及物资要在几天的时间运输完毕,接着,崔祥斌博士等内陆队员还需要将内陆考察的设备和物资清理出来,装仓运至内陆考察的出发点。届时会举行一个欢送仪式,之后,便乘坐五辆雪地车(拖载12个装满物资的雪橇)长驱直入,直到距离中山站1200km远的目的地��冰穹A。此次,科考队将正式在该点进行中国南极第三站点的选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