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专项课题获得重大突破

来源:理学部 发布时间:2010-04-27 浏览次数: 3377

201044,由“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参与设计的柯东1井在这天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4毫米油嘴放喷求产,井口压力47兆帕,折日产天然气13万方和原油70吨。柯东1井是部署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昆仑山前甫沙构造带柯东1号构造上的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风险探井,该井设计井深49002009713开钻,今年34日钻至白垩系克孜勒苏群4579井深提前完钻。柯东一井的勘探成功是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前继柯克亚凝析油气田发现33年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一举打破了柯克亚凝析油气田作为该区油气勘探“独生子”的现状。该项成果对于加快实现塔里木油田油气发展规划目标,缓解塔西南公司以及整个南疆地区用气紧张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以来,“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复杂含油气冲断带深层结构与目标评价》和塔里木油田公司协作项目《西昆仑山山前中生界分布与盆地恢复》。项目建立的构造模型和提出的中生界分布与发育特征等研究成果被塔里木油田公司采用,对柯东构造的评价和柯东1井的井位的部署起到了关键作用。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受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帕米尔构造带大幅度向北推移的强烈影响,发生强烈隆升,其山前发育了强烈的挤压冲断和大规模的沉降,构造十分复杂。
制约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复杂、圈闭落实困难和白垩纪储层分布不均、储层预测不准。前人已开展了大量的西昆仑山前中生界分布及构造建模等研究工作,但由于构造复杂、地震品质差,前人的研究成果常常和实际钻井不吻合,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盆地中心”科研人员克服高山、沙漠和戈壁等恶劣自然条件,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实际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资料解释,认为中生界“填平补齐”在早期古地形之上,古特提斯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对其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2)。结合野外实测资料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地震反射特征、地层接触关系,认为西昆仑山前中生界分布较为有限,主要沿着山前分布,作为最主要储集层的下白垩统甚至在部分地段缺失(图1b),这个结论被钻井和新部署的地震资料所证实。
      
 
图1西昆仑山前下白垩统分布特征(盆地中心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
左图:前人研究成果;右图:盆地中心研究成果
 
 
 
图2 中生界下白垩统(K1kz)“填平补齐”在早期古地形之上
 
受地震资料品质差、钻井少、上下构造变形不一致的制约,前期的构造建模工作仅涉及浅部构造,而对西昆仑山前深部构造认识不清。因此,该地区前期的钻井大都仅针对浅层构造,虽部分井有油气显示,但因浅层的油气保存条件差而失利。“盆地中心”科研人员经过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对新部署的高分频率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很好的揭示了西昆仑山前甫沙构造带的结构特征。认为甫沙构造带剖面总体上表现为一个三角带构造(又称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三角带内部有34个冲断片上下叠置而成,形成堆垛式背斜,浅层背斜被冲出地表,核部遭受剥蚀,深层发育多个完整背斜(图3)。三角带构造的顶板断层沿着古新统阿尔塔什组膏岩层滑脱,形成北倾的反向逆掩断层,其上覆新生界被动抬升。另外,通过生长地层的识别,确定了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时间为上新世早期,强烈构造活动引起的快速沉降和巨厚沉积物极大的加速了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该时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与油气晚期成藏在时间上匹配良好。
 
 
图3 西昆仑山前甫沙构造带构造模型
甫沙构造带深部已发现三排构造,圈闭12个,圈闭面积达870平方千米,预计资源量天然气为6000亿立方米,凝析油1.3亿吨。柯东1井高产油气流的发现表明甫沙构造带深层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塔里木油田正紧锣密鼓的抓紧部署柯东1号构造的评价及相邻构造的探井,这些评价井和探井的成功与否对建设西昆仑山前大型油气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将在国家重大专项和塔里木油田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下继续和油田有关单位紧密合作,为他们的钻井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地科系陈汉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