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奖项对我而言只是身外之物。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做一些我应该做的事。”走下大学讲台,拥有无数荣誉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林正炎教授依然深沉、谦逊、一丝不苟,一如他的身份——一名大学教师。
高度的责任心,对数学孜孜不倦的探索,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使林正炎教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1962年教书至今,林正炎教授已在大学讲台上活跃了近半个世纪。作为一名数学系教授、博导,他长期从事概率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在概率极限理论、随机过程轨道理论和统计大样本理论等领域有系统的高水平的研究,在应用统计等方向也有一定的工作。在国内外已出版专著七部,在国内《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重要期刊和美、加、德、俄、澳、荷、匈、韩等国著名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2003,1993,1988),浙江省政府、科委、教委科技进步奖多项。长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已培养博士10余名,硕士近百名,不少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林正炎教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编写过多本教材,为本科生开设过多门(专业)基础课。被评为首届浙江省特级专家(2005),首届国家级高校名师(2003),首届浙江省功勋教师(1998)。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二等奖(1990),宝钢优秀教学特等奖(2000),浙江大学竺可桢奖(2005)等。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今年,林正炎教授被选为国际概率统计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数理统计研究院”的Fellow. 他现任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副主任,兼任浙江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长、《高校应用数学学报》主编、《应用概率统计》副主编等职。
林正炎教授教学上的成功源于他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教书没有什么秘诀,想讲好课唯一的方法就是花时间。”林教授说,尽管已经授课46年,对所讲的内容十分清楚,但即使现在,每次上课前他还是要备课:“我经常告诉年轻老师,经验都是别人的,没有办法抄袭过来。一名教师,想要在教学方面提高,想提高自我修养,首先要靠自己努力,善于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花时间去钻研,自己想(做得)好,就一定能(做得)好。同时教师必须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去揣测学生会怎么理解这个定理,去分析学生能不能接受所讲授的内容,才能使课堂更有效率,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现在有些老师忙于自己的论文或者科研。作为一名老师,永远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一切要以学生为主。”
“我要求我的学生勤奋。现在的学生都不笨,只要努力肯定能学好。而学习数学,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种‘死读书’的精神的,要热爱数学,勤于钻研。三心二意是学不好数学的。”
林正炎教授教学上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我还有精力,就一定会将教学进行下去。我愿将毕生精力投入教育事业。”已经67岁的老教授依然还在为低年级的本科生教书,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怎能不令人感动?林教授说教书育人这么多年,桃李满天下。他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学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名教师,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事业有成更令他欣慰令他骄傲呢?
“我觉得教育就是培养人。我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德育培养,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习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之道的教育应该贯穿始终,老师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教育自己的学生,尤其是是非观的教育。”
林教授提倡上课互动,他从不反对学生上课打断他,相反,他非常鼓励这种行为:“我很欢迎学生和我交流,问我问题。老师上课难免出错,也肯定会有不合学生要求的地方。我希望学生可以及时指出,哪怕是打断我讲课。只是现在中国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我希望学生上课更加投入,不只是抬头听,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林教授在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研讨的氛围。
“对我来说,教学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最重要的。”林正炎教授用他46年的教书经历阐述了“教师”、“大师”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