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下午,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先生主讲,主题为《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从一所高中和一个大学物理系的成功谈起》的专题讲座在国会139顺利举办,众多理学部领导和讲师前来参与,同学们也踊跃前来聆听大师教诲。
简短的开场介绍后,理学部副主任沙健老师赠予朱邦芬院士一块水晶书型作为纪念。随后讲座正式开始。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朱邦芬先生在物理学领域多有建树。他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的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他还建立了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波理论,提出时间域介观物理概念,为世界所闻名。而他作为讲师,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对于中国学术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
在讲座中,朱邦芬先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国文化和苏联体制的结合、教育上的缺陷、世界一流导师、重视逻辑推理和实验的科学传统以及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缺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语言之精干、观点之犀利博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朱先生紧接着以美国一所名叫Bronx中学(这所中学自1938年建校以来出了七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前清华大学物理系(由叶企孙先生创办,头十年就培养出了一大批包括钱三强、戴振铎、王淦昌在内的杰出人才)为例,从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辩证关系入手,阐述了如何培育一流创新型人才这一难题,并重点强调了创造知识的重要性。他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利于创新发展的大环境,这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要有学习知识的自主性;韧性和自信心是创新必不可少的素质;重视实践;成材先成人。其间,朱先生援引了多位大家的事例和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与朱先生私交甚笃的黄昆先生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体现出两位大师深厚的默契和情谊。朱先生语言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又切中时弊,引得在场学生和老师们的阵阵笑声,言谈举止,处处彰显大师风采。
讲座临近尾声时,朱先生分别就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令在场所有人收获颇丰。讲座结束后朱先生与众多理学部教授和领导一起合影留念,为他的浙大之行画下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座中很多同学在没座位的情况下宁愿坐在前台的地上聆听讲座也不愿离开,一位老教授已鹤皮皓首带着助听器仍然不辞辛劳地前来,一位母亲带着幼子悄悄进入听讲,孩子眼睛中对知识的纯真渴望和母亲的良苦用心让我们动容。有此一景,足以彰显国人对知识的渴望,相信中国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的前景定然会一片光明。
(丹青学园於文汕 靳田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