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化学系黄飞鹤课题组制备了可用于氨气检测的超分子交联高分子

来源:理学部 发布时间:2013-01-02 浏览次数: 3775

    氨,或称“氨气”,分子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气体,极易溶于水。氨有广泛的用途,它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所有药物直接或间接的组成,并且由于氨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无机化合物之一,多于八成的氨被用于制作化肥。但是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氨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因此,氨气的检测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近日理学部化学系黄飞鹤课题组制备了一种超分子交联高分子,将其溶液旋涂在玻璃片上可制成薄膜,当此薄膜与氨气接触后其荧光强度会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实现了对氨气的检测。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3108559;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3108559) 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吉晓帆,他2010年9月加入黄飞鹤课题组,主要从事冠醚超分子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已在影响因子4以上的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包括一篇J. Am. Chem. Soc.,一篇Chem. Commun.,一篇Macromolecules和一篇Macromol. Rapid Commun.。
 

(化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