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建设优质的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环境 科研道路上 扶一把送一程

来源:理学部 发布时间:2013-10-12 浏览次数: 3146

    10月中旬,浙大理学部新一期“理学青年论坛”又要开始了。如果将2010年3月11日举办的第一期论坛作为起始,那么这个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27期。去年,理学部做了一个统计,在参加过论坛的几十位青年教师中,已有4位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位成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组办青年教师论坛,主要是为了培育和激励青年教师,让他们获得充分发展并能‘崭露头角’,也为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提供可能。”理学部副主任沙健教授说,“理学各专业以基础研究为主,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创新性是重要因素。而年轻人最有热情、最有创新能力,必须趁这个时候加以开发和激励。”
  “理学青年论坛”每月第3个周三下午1点半在“根据地”玉泉校区教八501会议室举行。论坛设有“新材料探索”、“海洋科技”、“计算与模拟”、“信息与控制”四个专题组,每个专题组都有来自不同系别的青年教师,各组按月轮流举办。每次论坛上有3-5位青年教师演讲,介绍自己近期的研究工作并开展讨论。而听众,除了“坛主”汤谷平教授,其他都是收到理学部群发的电子海报慕名前来“围观”的浙大师生。
  作为“理学青年论坛”发起人,沙健说,近几年来,学校以“特聘研究员”模式加大了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理学部各系青年教师队伍也逐年壮大,如何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适应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优质学术环境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青年教师需要物质条件上的支持,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还需要有展示的平台,让大家认识和了解他们,也让他们更好的地融入浙江大学这个新环境。
  2010年初,理学部组建了以各系40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理学青年论坛”,并依托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出台了资助这些优秀青年教师的规章和细则。优秀青年教师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浙江省人才项目获得者和151人才、特聘研究员、各系学术委员会推荐的其他人选。进入论坛的优秀青年教师可以获得连续三年的资助,在他们的科研道路上,扶一把送一程。
  地科系的青年教师曹龙主要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用计算机模拟气候的变化时,提高流体力学的计算精准度很关键。在2012年6月“计算与模拟”主题的论坛上,数学系的青年教师林智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正是曹龙平日里在琢磨的。“数学系的老师在计算与模拟这些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造诣很深,是我们这些应用学科所缺乏的。”曹龙觉得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而在今年3月份“新物质探索”的主题论坛上,物理系王业伍讲述的“氧化锌的本征缺陷研究”,则让在场的化学系黄建国教授很兴奋,“氧化锌是个重要晶体,晶体越是有缺陷,应用价值越是大。”黄建国自己正在研究晶体的功能应用,这次论坛让他很有收获。
  目前,这样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开始在浙大的各学科里“萌芽”。据了解,2010年6月,信息学部举办了首届青年教师论坛,2011年5月起,生命科学学院每月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论坛,至今已组办了20期。


(潘怡蒙 供稿,摘自浙江大学报)